市场主体超14万户,贡献了60%以上GDP和80%以上新增就业 万州唱响民营经济发展“春之声”

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黄馨 邹文武
几场小雨后,平湖两岸的春色渐渐浓郁起来。3月31日一大早,重庆大全泰来电气有限公司(下称大全泰来)副总经理王清华走进办公室,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。
“政府实实在在为我们企业破难题、解烦忧,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好。订单排到了半年后,所有工序均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,真是幸福的烦恼。”王清华笑着说,公司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力以赴抓生产赶订单,他对公司的发展充满信心。
民营经济强,则地方经济强;民营经济兴,则地方经济兴。
不仅仅是大全泰来。近两年来,全区上下坚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信心决心,统一思想、凝聚共识,齐心协力、共同努力,一次次吹响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、冲锋号,全力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,不断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,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。
厚植沃土风正劲,民企发展绽新姿!2024年,全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突破14万户,贡献了60%以上的GDP和80%以上的新增就业,民营经济“生力军”和“助推器”的作用日益凸显。
抓住“牛鼻子” “点对点”开展服务
关键词:问政、问需、问计,解忧、解困
“经信委、工商联等部门多次派专人到厂里了解情况,将政策送上门,服务送到家。了解到公司面临融资难的困难后,及时协调了500万元贷款,缓解了资金压力,现在公司发展顺风顺水。”说起政府对企业实打实的帮助,重庆友友利鸿玻璃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宜骏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。
其实,友友利鸿的故事只是我区牢固树立抓民营经济就是抓转型升级、抓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理念,坚持企业为本、服务为先,助推全区民营经济行稳致远的一个缩影。
新时代,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、大有可为。当前,全区正在加快建设全市重要城市副中心,为进一步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区委、区政府聚焦民营企业反映的堵点、卡点、难点问题,持续丰富政策、服务、要素供给,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33条,开展破除市场准入壁垒、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整治、涉企违规收费整治等打造区域最佳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,全力以赴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,激活民营经济“一江春水”。
支持“实打实” “真金白银”纾困解难
关键词:操心事、烦心事、忧心事,有人想、有人惦、有人办
“资金最困难的时候,150万元的贷款救了急,现在公司发展得很好。”重庆炽优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程高华介绍,受多种因素影响,其公司经营遇到困难,资金缺口较大,他在一次政银企互动对接会上提出想贷款150万元的想法。没想到,第二天就有金融机构上门服务,公司很快获得150万元的低息贷款,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,生产很快恢复正常。
“操心事、烦心事、忧心事,有人想、有人惦、有人办。我们发展的动力更足,信心满满。”程高华笑着说。
知责明责,知重负重。为进一步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,全区定期开展政企“面对面”恳谈会、民营企业家接待日等活动,分行业建立服务专员,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,健全线上、线下企业问题诉求一站式闭环解决机制,持续畅通政府和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渠道,全力打造区域最佳营商环境。
同时,以金融“组合拳”激活市场活力,推出工业强区“黄金十条”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“双创十条”等惠企大礼包,设立3亿元工业、2000万元服务业、2500万元科创专项资金池,近三年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.44亿元,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。创新实施“阳光采购”工程,通过预留份额、价格优惠、降低保证金等暖心政策,让92.8%的政府采购订单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,既培育出顶天立地的行业标杆,又催生出铺天盖地的“草根力量”。如今走在万州街头,随处可见小微店铺灯火通明,产业园区里创新企业如春笋破土,共同绘就了万州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。
2024年,全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区比重达98%,民营“四上”单位占全区比重88.7%,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区进出口总额超80%,1家民企上榜2024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,2家民企上榜2024年重庆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。
服务“升级版”
“生力军”行稳致远
关键词:“零距离”“零延误”“零障碍”“无事不扰”“有事必到”
暖阳如沐,轻柔柔地洒在这个温润的春天。清晨,站在公司大门前,重庆派米良农业公司负责人冉云乐呵呵地与记者摆谈起来。
“公司向相关部门申请农业用电,需要6个单位签字盖章,前前后后只花了一个小时就搞定。”冉云拿出两份盖满了公章的申请书说。以前,企业如果有什么事需要审批,他会急得彻夜难眠,心里直发怵。现在好了,企业越来越多地享受到“马上办、网上办、就近办、一次办”的服务。
“现在的万州,不仅人才、政策等要素应有尽有,政府也是实实在在帮企业破难题、解烦忧,企业安安心心发展生产。”冉云告诉记者,公司在因资金紧张发展受阻、为融资难忧心的时候,相关单位及时对接,公司随后获得300万元的低息贷款,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,生产很快恢复正常。
冉云说,这些摸得着看得见的暖心服务有如“雪中送炭”,为公司在万州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。去年,公司的营收比往年同期增长了30%。短短几年时间,业务范围从万州扩展到包括湖北利川在内的周边10多个区县。
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,是时代大势、发展所需、民心所向。
近两年,为不断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,助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,我区迭代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系列举措,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进39件涉企“一件事”主体服务全程网办,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率、网上可办率分别达100%、90.6%;率先实现沪渝政务服务事项远程通办,与上海市黄浦区通过“虚拟窗口”远程办理了全市首件企业开办事项。重磅推出“签约即供地”“拿地即开工”等改革举措,贴心出台原水水价、“白名单”工业企业水价等优惠政策,工业用水综合销售价格降至每立方米1.28元。
同时,首创转型金融万州标准并持续迭代升级,建成全市首个企业碳账户平台,累计为企业发放贷款80.86亿元。深入开展“千企万户大走访”活动,小微企业走访覆盖率达100%,放贷金额33亿元。深化“大综合一体化”行政执法改革,全区执法事项综合率达69.3%、检查频次降低30%以上。以“零距离”服务打破政企围墙,用“零延误”绿色通道刷新审批时速,借“零障碍”“无事不扰”“有事必到”全链护航破除发展藩篱、守护企业成长。
通过一系列举措,推动全区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。
仅2024年一年,全区新培育市级科技型民营企业359家、累计达1494家,认定国家高新技术民营企业25家、总数达138家,涵盖食品医药、智能装备、汽车制造、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。全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企业数量占全区比重超90%,“专精特新”民营中小企业占全区比重达89.4%,民营企业贡献了80%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,民营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。
水深则鱼悦,城强则贾兴。截至目前,全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突破14万户,贡献了60%以上的GDP、55%以上的税收、80%以上的新增就业,民营经济发展的动能越来越强、后劲越来越足,“生力军”和“助推器”的作用日益凸显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